数百万年前人类还是非洲大草原上瑟瑟发抖的小可怜,在食物链中勉强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还存在过天敌,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演化,我们靠着一颗大脑壳,终于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人类崛起的奥秘就是聪明的大脑,这才让我们发展出智慧文明。
科技的快速发展足够支撑起我们的好奇心,在半个多世纪前人类开始飞出地球,最远的足迹已经到了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而地球上的无人区也越来越少,在很多角落都有了人类的痕迹。
作为陆地上的哺乳动物,海洋算是人类探索最少的区域,也是从上个世纪二战结束之后美苏的竞赛中,在深海探测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开始有人类踏足地球上深深的海沟。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超过1万米,2020年11月10日8时,我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达10909米。
但今天要说的并不是马里亚纳海沟,而是地球上第十深的雅浦海沟。
中国完成雅浦海沟深潜,系人类首次
地球上百分之七十面积都被海洋所覆盖,而在海洋中隐藏的海沟是科学家最为感兴趣的地方,因为海沟多是板块的俯冲地带,地质运动十分的活跃。但是海沟大多数都较深,导致海沟都具备暗无天日、食物资源匮乏、冰冷、含氧量低的特点,因此也成为地球上环境最为恶劣的环境。有专家曾说过,其实深海载人探测并不比在载人航天容易,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2021年12月5日历经53天的深海科考后,“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顺利抵达到三亚港口。在53天的科考项目中,奋斗者号一共完成了23次的深潜,并且其中在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就完成了6次深潜,至此奋斗者号的也完成了生涯中21次的万米深潜。
其实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率先完成了对雅浦海沟的探测,这是地球上排名第十深的海沟,深度近9000米,我国的奋斗者号此次在雅浦海沟深潜8919米,这是人类首次抵达雅浦海沟。
科学家在对雅浦海沟探测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即使在寒冷黑暗的世界里仍然存在着生命,例如海星、海参、海葵以及海绵等生物。这些生命的存在其实也需要充足的食物资源,这足以说明在海底世界还是有一定量微生物的,这样才可以供养这些生物。但是大型的生物很少见,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很多阴谋论中说的海底世界大型怪兽,这根本就不现实,食物来源就成问题。
科考人员除了在深渊中收集了大量的珍贵样本,其实还发现了在那里本不该存在的东西,非常令人担忧,那就是人类活动的痕迹,其实雅浦海沟是人类首次抵达,那么人类活动的痕迹是如何到了那里?
无处不在的塑料垃圾,出现在雅浦海沟底部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在海沟底部发现人类的塑料垃圾,此前在马里亚纳超万米的深渊就曾发现塑料垃圾,不仅仅是在海沟,即使地球上其它很多难以预料的极端区域都曾发现塑料制品,例如曾在珠穆朗玛峰上8000米、8440米高度上采集了19个样本,在这些样本中均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不仅仅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就是人类活动相对少的南北两极都在样本中发现了塑料微粒的存在。
由此可见,我们的世界正在被人类的塑料垃圾所侵占,不仅仅是那些肉眼可见的,而是那些塑料微粒,眼睛看不到但却真实存在的。
全球每年生产塑料制品至少3亿吨以上,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会被回收利用,而大部分都进入海洋生态系统,随着洋流带到了全球各地。这一次科学家在8919米深的雅浦海沟发现人类活动痕迹,有塑料垃圾的存在,其实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各种塑料制品在自然界中特别难降解,有些至少需要百年、千年甚至是万年之久,才能被彻底的降解。而有些塑料在被初步降解之后,会形成非常微小的塑料微粒,它们的直径不足几毫米,有些甚至会达到微米以及纳米的级别,肉眼虽然看不到,却真实存在我们身边。
此前有科学研究表明,婴儿的粪便中发现过微塑料的存在,这主要跟使用pp材质的塑料奶瓶有关,尤其是在超过95摄氏度高温的时候,塑料微粒也更容易脱落。
而根据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内发现了塑料微粒的存在。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荷兰三角洲研究院的科学团队,对22个志愿者提供的血液样本进行研究,其中77%发现了微塑料颗粒,平均浓度为每毫升1.6微克。
这些塑料微粒主要有三种: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s(聚苯乙烯)以及pe(聚乙烯)。第一种多用于制造矿泉水瓶、药瓶等,第二种多是泡沫箱、泡沫饭盒,而第三种就是最常见的塑料袋。
而这几种都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的,这些微塑料无法被消化或者排出体外,那么它们会在身体内不断的积累聚集,对身体健康有负面影响。
说在最后
人类的塑料制品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它们的降解却是非常缓慢的,我们的世界逐渐的被塑料垃圾所侵占,它们随处可见。近些年,科学家不断的在极端环境中发现塑料垃圾的存在,例如珠穆朗玛峰、南北极以及海洋中的深渊,这些地方相对来说人迹罕至,但是塑料垃圾却先来侵占。不仅仅对人类自身健康造成影响,对于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也有危害。
因此说塑料垃圾可不仅仅是造成环境污染那么简单,它们在逐渐的侵入生物体内,这才是最危险的。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知道日报的观点或立场,知道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