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食为什么不是每月一次?为什么月球会变成红色?-凯发一触即发

2021-11-16  |  量子科学论 原创  | 

给大家说下月食的事,在11月19日我们将看到一次几乎接近全食的月偏食,初亏发生的时间是15点18分,也就是月球与地球本影开始外切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我们还处在有太阳的这一面,我们根本看不到;

食甚是17点03分,是月球处在了离地球本影中心最近的位置,这个时候的月球相对来说最红,这个时间你那个地方要是月亮可以升起来的话,就可以看到,18点47分复原,说的是月球离开本影,进入半影,并且第二次与地球本影外切,整个过程从初亏到复原要经历3小时29分钟。

到时候发生月食的时候,只要处在夜晚这边的人们基本上都可以看到这个天象,不过,在发生食甚的时候,17.03分在我所处的位置太阳才没有落山呢,我在西部,根据这个时间推测,我应该只能看到月球走出地球本影的阶段,也就是全程月食的后半段。

这应该就是我看到的景象,月亮一半是红色的,一半已经被阳光照亮了,红色是地球的影子,照亮的部分是月球出了地球的本影,进入了半影。如果你处在东部地区的话,那你看到的月球应该是这样的。

当然不可能有图中这么红,但肯定要比我看到的要红一些。那问题是,月球为什么是红色的?它不是进入了地球的阴影吗?阴影不应该是黑的吗?

下面我就大致地说下月食发生的过程。

在蒙昧时期的人们看到任何天象都很害怕,常见刮风下雨闪电都要求助于神的庇护,更何况月亮现在变成红色的,所以每当发生这种现象的时候,人们都会把他与近期发生的一些灾害,不幸联系起来,所以就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出现血月必有灾难。

但现在我们知道,月食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也不是啥罕见的天象,平均每年都要发生一两次,它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已经被我们掌握的清清楚楚de ,我们已经算出了100年之内,哪一年的几月几号会发生月食,是偏食还是全食,什么时候初亏,什么时候食甚,什么时候复圆,都算的清清楚楚的。

你看,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在21世纪将会有230次月食,包括85次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月食是235.2分钟,这已经在2018年的7月27号的时候已经发生了。

我们知道地球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太阳转,周期是1年,那月亮在椭圆轨道上又绕着地球转,周期是一个月,如果两个椭圆轨道到处在一个平面上,那每个月都会发生一次月全食和日全食或者是日环食。

因为月球每个月都会有两次机会运动到,和地球以及太阳处在一条直线的位置上。当月球处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恰好月球有在近地点,就会发生日食,如果月球处在远地点,就会发生日环食。

当月球处在太阳和地球的一侧,那月球就会完美地落到地球的影子里面,就会发生月食。

但是实际情况是,月食和日食发生的没有这么频繁,而且有时还会发生日偏食、和月偏食,这就说明,月球的轨道平面跟地球轨道平面不是一个面。

事实确实如此,月球的轨道平面和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是5.2°,而月球和太阳的视直径约为0.5度,所以这个轨道夹角对月球的视直径来说,还是比较大的。

这就是为啥每年也只有一次机会发生日食和月食,也就是月球的轨道与地球的轨道平面的节点,正好运动到了和太阳、地球处在了一条直线上,才会发生日食和月食。

但是有时这个节点,和太阳以及地球并不是一条完美直线,有那么一点点的偏差,所以叫发生了日偏食,和月偏食,总之就错开了那么一点点。

从上图就可以看出,发生月食的时候,就是月球运动到了地球本影里面。

这个动图更加的形象,这正是2018年7月27号的那次历时最长的月全食,之所以它当时经历的时间长,是因为月球走过的路径非常接近地球本影的中心,而且当时月球处在了远地点,运动速度相对慢,而地球又处在了远日点的附近,地球的本影能够更长、更大一些。

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月球进入本影以后就变成了红色的。这是因为太阳光的缘故,但不是我们认为直射光,而是地球上现在处在晨、昏时间段地区的高层大气,它们散射了大部分的蓝光,而红光在被经过折射以后就跑到了月球的表明上,这就是为啥越到地球阴影的中心月球看起来越红。

红光被折射到地球夜晚这一面,也解释为什么动物们晚上可以看见东西,它们正是捕捉了这些微弱红光才有了夜视能力。

这就是月食和日食发生的简单的过程,以及月亮为什么会变成红色。

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超级血月”,之所以加了一个超级二字,是因为大,这说明当时月亮处在了近地点,近地点的月球比远地点的月球看起来要大12%。如果此时月球在变成了红色,更人更有一种压迫感。

所以人们把这种无法解释,看起来又很诡异的天象跟牛鬼蛇神联系起来也是符合常理的,因此根据人们大量的偏见,就总结出了所谓的规律,“月若变色,将有灾殃。青为饥而忧,赤为争与兵,黄为德与喜,白为旱与丧,黑为水,人病且死。”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知道日报的观点或立场,知道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为您推荐:

1 点个赞吧 赞(0)

关注作者

量子科学论
一粒心怀宇宙的尘埃
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