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衰变能量丢失之谜,中微子是如何被发现的?-凯发一触即发

2021-11-13  |  量子科学论 原创  | 

现在伸出手掌,每秒种会数以百亿计的中微子穿过你的手掌,但是你完全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这是为啥,因为它们像幽灵一样,从来不会和你的手掌发生任何形式的相互作用。

你的手掌在中微子的面前完全就是透明的,不光是你的手掌,整个地球对中微子来说,也是透明的,中微子可以毫不费力地穿过地球,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据说是,你想要挡住一个中微子,至少需要3光年的铅块,所以问题来了,中微子和其他物质的作用力这么弱,我们是如何发现它的?那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在没有发现中微子的时候,是如何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个东西?

其实知道中微子的存在并不难,而且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你看,是这样的,1896年的时候人类就发现了元素的放射性,很快卢瑟福就发现,放射性有两种,一种是α粒子,一种是β粒子。

没过多久,人们就确认了β粒子就是电子,到了1912年的时候,化学家索迪就提出了一个元素的位移定律说的是,一个放射性元素在释放出一个β粒子以后,就会从元素周期表中向后移一个位置。

到了1913年的时候,物理学家莫斯莱就测量了核电荷数,才解释了索迪的位移定律,其实就是原子核放出了一个电子以后,多了一个正电荷,所以就变成了相邻的下一个元素。以上的所有内容在我之前的视频中都讲过了。

下面我举个粒子,比如说氚,这是氢的一个同位素,现在我们知道,他的原子核里面有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当一个中子经历β衰变以后,就会射出一个电子变成一个质子,然后原子核就会变成了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这其实就是氦3原子核。

虽然当时人们还没有发现中子,但是已经可以简单地理解β衰变的过程了,就是原子核释放一个电子,多了一个正电荷,然后变成了其他元素。

但是人们就发现了问题,在β衰变的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电子的能量,也就是他所携带的动能,不是确定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能量谱,有一个最小值和最大值。

这一点就非常的奇怪,就拿上面的氚到氦3的衰变来说,氚释放出来的电子的动能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18.6kev,没有超过这个最大值的电子,不过大多数的电子的动能处在2~4kev这个区间。

这个现象的奇怪点在于,每次释放出来的电子的能量不一样,但是我们又知道氚的原子核和氦3的原子核的基态能量是确定,所以从氚到氦3的转变应该会释放出一个动能确定的电子。

但是实验测量出来的电子的能量却是连续的,这在当时把所有人都难住了,按照一贯的操作,当时物理学家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就是否定能量守恒定律。这就是当时玻尔的想法。

有一件事就特别奇怪,前文我们也说了,居里夫妇在研究铍射线的时候,当时也怀疑了能量守恒定律,这让他俩错失了中子的发现,现在玻尔也在怀疑能量守恒定律,这又错失了一个新粒子的发现,貌似物理学都不喜欢假设有新的东西,总是喜欢怀疑已有理论是错的,这一点比较奇怪。

好,我们接着说氚到氦3的β衰变,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动能的最大值是18.6kev,但是大部分情况下,电子的动能都要小于这个值,那问题是还有一部分能量去了哪里?这就是β衰变中能量丢失的困难。

其实不光是能量丢失了,粒子的角动量也丢失了,你看,这中子的自旋是1/2,现在它变成了一个质子和电子,这两个自旋也是1/2,结果总自旋不是0就是1,不可能是1/2,所以角动量也不守恒了。

从角动量这点可以看出,在β衰变的过程中应该还产生了一个自旋为1/2的粒子,由于它对电磁作用没有反应,所以可以断定它是一个中性粒子,从电子的能量谱可以看出它的质量极其微小,甚至质量是0,这就是1931年泡利对中微子的预言。

所以β衰变的过程就变成了这样的,一个中子发生β衰变以后,会变成了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电子中微子。

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上述的反应中,生成的是一个反电子中微子。大家先思考一下,后面我会加以说明。

好,那既然泡利预言了中微子,那我们就需要找到这个粒子,可是中微子是出了名的难以探测,它的穿透能力太强力,所以直到25年以后,也就是1956年我们才捕捉到了中微子。

要想了解探测中微子的原理,我们还需要把β衰变的过程再详细地说一遍,刚才我们说了,一个中子会衰变成一个质子、电子和反电子中微子。

在这个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三个守恒的量子数,首先是重子数守恒,一个中子变成了质子,重子数不增不减。

还有电荷守恒,一个中子变成了质子,虽然质子带了正电,但是它又释放了一个带负电的电子,所以电荷不增不减。

最后是轻子数守恒,由于它释放出了一个电子为了保证电荷守恒,但是却无缘无故地创造出了一个轻子,也就是电子,它的轻子数是1,所以为了抵消这个轻子数,就必要还要生成一个粒子,就是反电子中微子,它的轻子数是-1,所以就保证了反应的过程中轻子数也是守恒的。这就是为啥要生成反电子中微子了。

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妙,真的是不可思议,当然除了这些守恒量以外,在反应中能量、动量、角动量肯定也是守恒的。

不光是β衰变,在以后遇到的所有的衰变过程,都要遵守最基本的守恒规律,其实也可以这么说,只要是遵守守恒规律的反应,都可以发生。

你看,刚才我们说了,中子可以变成质子、电子和反电子中微子,那你说一个反电子中微子加上质子,能不能变成中子和正电子,这个反应可以发生吗?

思考一下,肯定可以 ,对吧!因为它没有违法任何守恒量,可以看出,其实我们只是把中子到质子、电子和反电子中微子这个反应中的电子挪到了反应的前面,和中子待在一块。但是把电子挪过去的时候,就要把它变成相应的反粒子,也就是变成正电子,这就是交叉变换原则。

这里我们了解下就行了,听懂没听懂都不要紧,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质子加反电子中微子,可以变成中子和正电子,这个反应。因为这个反应正是我们探测中微子存在的原理。

在1956年的时候,物理学家莱因斯和柯温,他俩就使用了200升水作为探测器,因为水里有大量的质子,并且在探测器的两边分别装了370加仑的液体闪烁探测器,用来捕捉反应后生成的γ光子。

他俩就把这个装置埋在核电站附近很深的地下,如果真的有反电子中微子,那么它就有可能撞上水里的质子,然后变成中子和正电子。

正电子在水里经过减速以后会与一个电子发生湮灭,然后会朝相反的方向释放出两个伽马光子,这两个伽马光子的能量都是0.51m电子伏特,伽马光子分别进入两边的两个液体探测器,我们就能知道,在水里生成了正电子,并发生了湮灭,就可以确认是质子和反电子中微子发生了反应,也就确认了中微子的存在。

在这个反应中还生成了一个中子,这个中子随后会被掺在水里的镉原子核吸收,镉原子核在吸收了这个中子以后会处在激发态,然后它就会释放出伽马光子落回到基态。

两边的液体闪烁探测器同样可以检测到生成的这些伽马光子,就更加确认了是质子和反电子中微子发生了反应。

那实验结果是肯定的,中微子确实存在,但不知道为啥他俩的诺奖一直到了1995年才颁发,这个时候柯温都已经去世了,钱不钱的都不是很重要,主要是人家在世的时候没有享受到诺奖的荣誉,这就有点可惜。

最后我们说下,为啥不直接叫中微子,而是要叫它电子中微子,因为中微子也有味道属性,它分为了三种,其他的两种我们在后面就说到。

由于电子中微子在反应中总是和电子相关联,它就好像是电子的小弟一样,所以就叫他电子中微子。或者你可以认为它是电子味道的。

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个轻子粒子,就是电子和电子中微子,他俩被称为第一代轻子,后面我们还会说到第二代、第三代轻子。

那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说中微子质量的问题。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知道日报的观点或立场,知道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为您推荐:

1 点个赞吧 赞(0)

关注作者

量子科学论
一粒心怀宇宙的尘埃
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