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天产生65万吨粪便,这些屎都到哪里去了?-凯发一触即发

2021-06-21  |  胖福的小木屋 原创  | 

对每个人来说,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增加的不止是经验和成就,还有排泄物。曾有一组美国学者估算,正常成年人每天排便量平均约为400-500克,一个人一年就会产生约145千克的粪便。

也就是说,全国每天就会产生65万吨左右的粪便,每年产生23亿吨粪便。这些粪便最终都去了哪里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了一批简易公共卫生厕所,设立了倒粪站或者派人定时收集城市粪便;全国基本上处于人工淘粪、背粪桶、人力车或兽力车收运粪便的低下水平;城市粪便处理与管理工作的起步,主要是整治了粪肥市场,收集起来的粪便运送到农村,按照计划分配出售给农民作为农业肥料使用。

而到了21世纪,随着城市污水管网的普及,将粪便经污水管网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的方式在国内得到逐步发展。目前中国污水管网长度达57万公里。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

这些屎去哪里了

那这些收集的粪便是如何处理的呢?有几种方法,第一种是焚烧粪便,首先要让这些粪便在高温下烘烤,将水分流失出去,使其逐渐干燥下来,然后利用一种叫做“造粒机”的机器把这些干了的粪便做成一个个小颗粒,最后直接放到焚烧炉中烧成灰烬,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不需要任何的辅助材料的。

除此之外还有厌氧发酵法,向生物反应罐中放入一定量的厌氧生物菌,让这些粪便进行厌氧发酵,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反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这些粪便中的分子会经历缺氧的过程,而且会有一些微生物对其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时候就会一步一步地将脂肪、碳水化合物还有蛋白质等一些有机物最终发酵成为甲烷,再对这些经过发酵的人类动物的粪便进行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最终分离出来的固体,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粪渣子可以再进行加工处理,得到农民可以直接使用的肥料,或者是直接将这些固体粪渣晒干之后找一个地方填埋了,绝对不会对土地有任何的危害,至于另外一些粪液呢,会经过科学专业的处理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直接排放

与之类似的还有生物氧化塘(净化塘)法,利用水中存在的微生物和藻类对污水和有机废水进行好氧和厌氧生物处理的天然或人工池塘。粪便的bod很高,故不能将粪便直接排入江河,必需先将粪便在沼气池内进行消化处理,去除80%左右的bod,然后再用一、二、三个串联塘对沼气发酵液进行再处理。这种处理方法,技术简单,节省能源,处理效果好,藻类可作饲料,处理后的水可以养鱼等。适用于气候炎热的地区。

目前城市处理粪便较为流行的方法就是高温堆肥法,这种方法首先要将粪便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之后直接用高温堆肥的方法直接处理了。根据具体的气候特点,堆肥材料的差异以及作物种类和用肥习惯的不同,可有下述几种堆肥方法,一般有抽竿留孔堆肥法、大型连垛堆肥法、半坑式堆肥法、架台式堆肥法、热源基础堆肥法、小型生物发酵室等。

但是这种方法对粪便的要求十分的高,如果粪便里面的氮的含量或者是水的含量比较高的话,这种方法就不适用。

除此之外,还有沼气发酵处理法、三格化粪池或三格化粪池厕所、对瓮漏斗式厕所、物化处理法等。有些地方没有下水管道但是又需要冲水式厕所的则用一种小型粪便处理系统。净化池由腐化池、过滤池、氧化池和消毒池组成。净化池处理水排入水体,污泥则运送至粪便处理厂处理。

目前,少数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模仿欧美粪便与污水合并处理模式,以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作为粪便收运和处理基础的, 即污水粪便合并处理的高成本模式。

中国粪便处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些方法的目的就是使粪便无害化。这是人类动物的粪便中含有许多有机物和元素,如果他们直接排放出来,一定会对空气、水源造成很大的污染,更为重要的是,粪便之中还有相当多的细菌病毒,对一个城市的安全有一定的隐患。所以对城市的粪便进行无害处理是不可避免的,这既是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的一种保护,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维护卫生安全的十分重要的一项措施。

中国毕竟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拥有14亿人口,所以中国目前在粪便无害化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每年大概有千万吨的粪便直接进入了大气和水之中,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加剧,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而且疾病传播的可能性也增加。

所以中国计划到2025年,2025年,中国将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知道日报的观点或立场,知道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为您推荐:

1 点个赞吧 赞(0)

关注作者

胖福的小木屋
专注科学领域,有趣有料有态度
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