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师揭秘
——如何守护青铜时代
距今4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出现了青铜器,世界被动摇了。数千年后的今天,当青铜早已远离生活,仍有一群人默默守护着青铜文明,他们就是青铜修复师。王有亮是当今青铜修复行当里的一位老资历,他在故宫博物院里修青铜已有30多载。
他工作的小院儿在冷宫里,隶属于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
王有亮是北京南城人,话不多,梗却不少。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第一次招职高生,国家文物局跟鼓楼中学和205中合作,开了一个文物班。王有亮报了名。3年后毕业被分配到故宫博物院,师从青铜器修复大师赵振茂。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没有过多花费过心思。
2017年初,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火了,王有亮和同事们迅速蹿红。他接待的媒体记者也多了起来。每次,他都郑重地掏出一张自制的师承图,也像是当年给他们上课的老先生一样,慢条斯理地讲:“我师父,是故宫著名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赵先生的青铜器修复,那是国内外闻名的,首屈一指。”赵先生15岁学徒,“古铜张”的第三代传人。1952年,故宫的老院长吴仲超从全国选拔青铜器修复高手,亲自把赵振茂请来,绝对算得上故宫里搞文物修复的第一批元老。赵振茂老先生算得上马踏飞燕的“救命恩人”。1971年的一天,赵振茂被紧急叫回北京。第二天,到故宫博物院报到,赵振茂直接被领到院文物修复厂(现文保科技部前身)铜器小组上班。
赵振茂接手了一件铜奔马,是1969年一座东汉晚期墓室出土的。马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昂首嘶鸣,三足腾空。雕铸师别具匠心地把支撑马身全部重量的右后足放在一只飞鸟身上,巧妙地利用鸟的躯体扩大了着地面积,确保奔马的稳定,塑造出矢激电驰、蹄不沾土的姿态。但历经岁月流逝,送修时铜奔马黯淡无光,仅颈部就有7个1平方厘米的孔洞,马鬃缺失,马尾也断了。赵振茂依据秦汉时期对战马质量要求颇高的历史记载,力求恢复其原貌:焊鬃毛和马尾,用毛笔蘸咬旧液涂抹在马鬃、马尾焊缝及补配的孔洞上,填缝,做地子,做锈……
几个月后,一场出土文物展览在故宫慈宁宫举行。铜奔马也一炮而红,郭沫若命名其为“马踏飞燕”。随后,外交部安排马踏飞燕与一批文物一起,赴世界各地巡回展览,开始了一场“文物外交”。
从此,马踏飞燕名扬世界。郭沫若泼墨挥笔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形容当时盛况。
在故宫的文保科技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同组的手粘的东西不一样,青铜器组手上是锈,木器组是鳔,漆器组是漆。
王有亮说:“最难受的是过滤铜锈的时候。漫天的铜末子飞到身上。夏天一出汗,别说手了,鼻子、脸,浑身都是绿的。”“铜锈的味儿闻多了,鼻子、嗓子、眼睛都疼得难受。” 由于常年要接触各种化学品,干青铜修复的人大多都有鼻炎。跟大多数中国传统手工艺一样,除了吃得了苦,优秀的匠人还必须得有天分。在青铜修复这个行当里,做旧调色这个步骤就完全凭感觉,要靠自己参悟。
王有亮说,干他们这行儿有规矩,灯下不做色。“阴天也不行,就得是自然光。也没听说过用秤约约颜料克数的,都是凭手感。”
千百年来,青铜匠人就是在自然光下,学着悟着,鉴貌鉴色。经验,也就是这么一次次地试出来的。
修复一件青铜器,步骤繁杂,哪一项最难呢?
王有亮说:“道道都难。”
第一步是清洗。被送来的青铜器大多已经残破了,碎片上的黏附物有沙子、泥等等,要用超声波设备一点点地清洗干净。
第二步是拼接。对于特征不明显的残片,得耐心地给它们“找邻居”,看碴口、弧度、薄厚、锈色,对上一个就做上记号。如果是两件或几件器物的碎片混在一起送来的,那拼起来就难上加难了。
第三步是整形。残片有变形,没办法严丝合缝地拼接上。“两三千年的物件,质地都变了,分量明显变轻。有些几乎没有铜性了,都矿化了,稍微一弄,就毁。整形就怕矿化,要先给它本体加固。”
第四步是焊接。如果找到一块就焊一块,那肯定偏出去了,永远对不出一个完整的圆。得先找到大约四分之一的残片,点焊,把它们暂时固定归为一组。四五组都凑齐了,再点焊组装在一起,进行微调。磨的就是功夫。一点点地,不能图快,整体形状就差不多回归本体了。
第五步是补配。每件修复的青铜器,或多或少都有缺失,如果是带花纹的,就用铜板錾刻。如果是高浮雕的,就得配铸了,用对应面翻模子,铸造。
最后一步是做舊。就是调色,把修补的痕迹藏起来。
每一次,一堆青铜残片,就这么复原成一尊雄浑壮观的古代大器,再现数千年前的神采。修复师需要付出的汗水丝毫不比铸造一件少。累得腰酸背痛,却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功劳。工作三十余载,他成了青铜器修复业内有名的专家,修复过不少国之重器。不过他跟师父一样,几乎从不主动提,非得你追着问,他才偶尔说两句。
“大家问得最多的,就是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王有亮说。这件国家一级文物,器型硕大,高1.3米,莲花上站立一只仙鹤,栩栩如生。但送来的时候,方壶的器腹裂开不规则形状的大口子,耳朵也掉了一个。焊接耳朵、补配腹部参差不齐的口子,再往上做旧,王有亮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救活了这件稀世珍宝。资料显示,中国青铜器的全盛时期,是从殷商中后期开始。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求精美,青铜器上出现了以前没有的丰富色彩装饰。不久之后,铁器出现了,青铜时代落幕。
但数千年来,一辈又一辈的青铜匠人依旧用自己的手艺守护着这段民族记忆,默默传承。
作者:刘冕
来源:科学大观园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知道日报的观点或立场,知道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